彖传是《易传》内容之一,分为上部和下部,彖传系对每卦主旨的阐释,又称彖辞,简称“彖”。
彖传的读音为[tuàn][zhuàn],百度百科把“传”读[chuán],这是为了避免跟“易传[zhuàn]”中的“传”混淆,从而在读音上进行区别,事实上,古文彖传中“传”的读音并没有明确定论,是现代人强行解释的结论,两个读音均可。
“彖”是什么意思呢,“彖”相传是一种神兽,口齿锋利,可咬断铁器,以此引申“彖”可断卦之吉凶。
《彖传》约有2900字,十翼中仅次于《系辞》(近4500字)与《象传》(近4500字)。相较于《系辞》的驳杂,《象传》的简约,《彖传》纯萃而精,博大精深,是十翼中统论六十四卦最为完整而深入者。
最初,彖传全文是单独一篇附录在《周易》篇后,因彖传对周易的基本卦义、字义,到卦的产生,卦爻的时义,全都涵盖,融合为一,因而后人将彖传拆解为章节附录在对应的卦辞后面。
如今通行的易经原文版本均按此版式排列,我们读易经时,每卦都能看见“彖曰:…”,这个“彖曰”实际是彖传的内容。
彖传原文·上传
彖传原文·乾为天
大哉乾元、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。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贞。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
彖传原文·坤为地
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坤厚载物,德合无疆。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
牝马地类,行地无疆,柔顺利贞。君子攸行,先迷失道,後顺得常。
西南得朋,乃与类行;东北丧朋,乃终有庆。安贞之吉,应地无疆。
彖传原文·水雷屯
屯,刚柔始交而难生,动乎险中,大亨贞。雷雨之动满盈,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宁。
彖传原文·山水蒙
蒙,山下有险,险而止,蒙。蒙亨,以亨行时中也。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,志应也。初筮告,以刚中也。再三渎,渎则不告,渎蒙也。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
彖传原文·水天需
需,须也,险在前也,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。需有孚,光亨贞吉,位乎天位,以正中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。
彖传原文·天水讼
讼,上刚下险,险而健,讼。讼,有孚、窒、惕、中吉,刚来而得中也。终凶,讼不可成也。利见大人,尚中正也。不利涉大川,入于渊也。
彖传原文·地水师
师,众也;贞,正也。能以众正,可以王矣。刚中而应,行险而顺,以此毒天下,而民从之,吉又何咎矣。
彖传原文·水地比
比,吉也;比,辅也。下顺从也。原筮,元永贞,无咎,以刚中也。不宁方来,上下应也。後夫凶,其道穷也。
彖传原文·风天小畜
小畜,柔得位而上下应之,曰小畜。健而巽,刚中而志行,乃亨。密云不雨,尚往也。自我西郊,施未行也。
彖传原文·天泽履
履,柔履刚也。说而应乎乾,是以履虎尾,不咥人,亨。刚中正,履帝位而不疚,光明也。
彖传原文·地天泰
泰,小往大来,吉,亨。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,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,小人道消也。
彖传原文·天地否
否之匪人,不利君子贞,大往小来。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,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。内阴而外阳,内柔而外刚,内小人而外君子。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也。
彖传原文·天火同人
同人,柔得位得中,而应乎乾,曰同人。同人曰「同人于野,亨。利涉大川。」乾行也。文明以健,中正而应,君子正也。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。
彖传原文·火天大有
大有,柔得尊位,大中而上下应之,曰大有。其德刚健而文明,应乎天而时行,是以元亨。
彖传原文·地山谦
谦亨,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。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。谦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终也。
彖传原文·雷地豫
豫,刚应而志行,顺以动,豫。豫顺以动,故天地如之,而况建侯行师乎?天地以顺动,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;圣人以顺动,则刑罚清而民服。豫之时义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泽雷随
随,刚来而下柔,动而说,随。大亨贞无咎,而天下随时。随时之义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山风蛊
蛊,刚上而柔下,巽而止,蛊。蛊元亨,而天下治也。利涉大川,往有事也。先甲三日,後甲三日,终则有始,天行也。
彖传原文·地泽临
临,刚浸而长,说而顺,刚中而应,大亨以正,天之道也。至于八月有凶,消不久也。
彖传原文·风地观
大观在上,顺而巽,中正以观天下。观,盥而不荐,有孚颙若,下观而化也。观天之神道,而四时不忒;圣人以神道设教,而天下服矣。
彖传原文·火雷噬嗑
颐中有物,曰噬嗑。噬嗑而亨,刚柔分,动而明,雷电合而章。柔得中而上行,虽不当位,利用狱也。
彖传原文·山火贲
贲,亨,柔来而文刚,故亨;分刚上而文柔,故小利有攸住。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
彖传原文·山地剥
剥,剥也,柔变刚也。不利有攸往,小人长也。顺而止之,观象也。君子尚消息盈虚,天行也。
彖传原文·地雷复
复亨,刚反,动而以顺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?
彖传原文·天雷无妄
无妄,刚自外来,而为主於内。动而健,刚中而应,大亨以正,天之命也。其匪正有眚,不利有攸往,无妄之往,何之矣?天命不佑,行矣哉?
彖传原文·山天大畜
大畜,刚健笃实辉光,日新其德,刚上而尚贤。能止健,大正也。不家食吉,养贤也。利涉大川,应乎天也。
彖传原文·山雷颐
颐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观颐,观其所养也;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颐之时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泽风大过
大过,大者过也。栋桡,本末弱也。刚过而中,巽而说行,利有攸往,乃亨。大过之时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坎为水
习坎,重险也。水流而不盈,行险而不失其信,维心亨,乃以刚中也。行有尚,往有功也。天险不可升也,地险山川丘陵也,王公设险以守其国。险之时用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离为火
离,丽也;日月丽乎天,百谷草木丽乎土,重明以丽乎正,乃化成天下。柔丽乎中正,故亨,是以畜牝牛吉也。
彖传原文·泽山咸
咸,感也。柔上而刚下,二气感应以相与。止而说,男下女,是以亨利贞,取女吉也。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观其所感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彖传原文·雷风恒
恒,久也。刚上而柔下,雷风相与,巽而动,刚柔皆应,恒。恒亨无咎利贞,久于其道也。天地之道,恒久而不已也。利有攸往,终则有始也。日月得天,而能久照。四时变化,而能久成。圣人久于其道,而天下化成。观其所恒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彖传原文·下传
彖传原文·天山遯
遯亨,遯而亨也。刚当位而应,与时行也。小利贞,浸而长也。遯之时义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雷天大壮
大壮,大者壮也。刚以动,故壮。大壮利贞,大者正也。正大,而天地之情可见矣。
彖传原文·火地晋
晋,进也,明出地上,顺而丽乎大明,柔进而上行,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,昼日三接也。
彖传原文·地火明夷
明入地中,明夷。内文明而外柔顺,以蒙大难,文王以之。利艰贞,晦其明也。内难而能正其志,箕子以之。
彖传原文·风火家人
家人,女正位乎内,男正位乎外。男女正,天地之大义也。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、夫夫、妇妇,而家道正。正家,而天下定矣。
彖传原文·火泽睽
睽,火动而上,泽动而下。二女同居,其志不同行。说而丽乎明,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,是以小事吉。天地睽而其事同也,男女睽而其志通也,万物睽而其事类也。睽之时用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水山蹇
蹇,难也,险在前也。见险而能止,知矣哉。蹇利西南,往得中也。不利东北,其道穷也。利见大人,往有功也。当位贞吉,以正邦也。蹇之时用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雷水解
解,险以动,动而免乎险,解。解利西南,往得众也。其来复吉,乃得中也。有攸往夙吉,往有功也。天地解而雷雨作,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解之时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山泽损
损,损下益上,其道上行。损而有孚,元吉无咎,可贞,利有攸往。曷之用二簋,可用享。二簋应有时,损刚益柔有时。损益盈虚,与时偕行。
彖传原文·风雷益
益,损上益下,民说无疆。自上下下,其道大光。利有攸往,中正有庆。利涉大川,木道乃行。益动而巽,日进无疆。天施地生,其益无方。凡益之道,与时偕行。
彖传原文·泽天夬
夬,决也,刚决柔也。健而说,决而和。扬于王庭,柔乘五刚也。孚号有厉,其危乃光也。告自邑不利即戎,所尚乃穷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乃终也。
彖传原文·天风姤
姤,遇也,柔遇刚也。勿用取女,不可与长也。天地相遇,品物咸章也。刚遇中正,天下大行也。姤之时义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泽地萃
萃,聚也。顺以说,刚中而应,故聚也。王假有庙,致孝享也。利见大人亨,聚以正也。用大牲吉,利有攸往,顺天命也。观其所聚,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彖传原文·地风升
柔以时升,巽而顺,刚中而应,是以大亨。用见大人勿恤,有庆也。南征吉,志行也。
彖传原文·泽水困
困,刚揜也。险以说,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。贞大人吉,以刚中也。有言不信,尚口乃穷也。
彖传原文·水风井
巽乎水而上水,井。井,养而不穷也。改邑不改井,乃以刚中也。汔至亦未繘井,未有功也。羸其瓶,是以凶也。
彖传原文·泽火革
革,水火相息,二女同居,其志不相得,曰革。巳日乃孚,革而信之。文明以说,大亨以正。革而当,其悔乃亡。天地革,而四时成。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革之时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火风鼎
鼎,象也。以木巽火,亨饪也。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养圣贤。巽而耳目聪明,柔进而上行,得中而应乎刚,是以元亨。
彖传原文·震为雷
震亨,震来虩虩,恐致福也。笑言哑哑,后有则也。震惊百里,惊远而惧迩也。[不丧匕鬯],出可以守宗庙社稷,以为祭主也。
彖传原文·艮为山
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。是以不获其身,行其庭不见其人,无咎也。
彖传原文·风山渐
渐,之进也,女归吉也。进得位,往有功也。进以正,可以正邦也。其位,刚得中也。止而巽,动不穷也。
彖传原文·雷泽归妹
归妹,天地之大义也。天地不交,而万物不兴。归妹,人之终始也。说以动,所归妹也。征凶,位不当也。无攸利,柔乘刚也。
彖传原文·雷火丰
丰,大也。明以动,故丰。王假之,尚大也。勿忧宜日中,宜照天下也。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于人乎,况于鬼神乎?
彖传原文·火山旅
旅,小亨,柔得中乎外,而顺乎刚,止而丽乎明,是以小亨旅贞吉也。旅之时义大矣哉。
彖传原文·巽为风
重巽以申命,刚巽乎中正而志行。柔皆顺乎刚,是以小亨,利有攸往,利见大人。
彖传原文·兑为泽
兑,说也。刚中而柔外,说以利贞,是以顺乎天,而应乎人。说以先民,民忘其劳。说以犯难,民忘其死。兑之大,民劝矣哉。
彖传原文·风水涣
涣亨,刚来而不穷,柔得位乎外,而上同。王假有庙,王乃在中也。利涉大川,乘木有功也。
彖传原文·水泽节
节亨,刚柔分而刚得中。苦节不可贞,其道穷也。说以行险,当位以节,中正以通。天地节,而四时成。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
彖传原文·风泽中孚
中孚,柔在内而刚得中,说而巽,孚乃化邦也。豚鱼吉,信及豚鱼也。利涉大川,乘木舟虚也。中孚以利贞,乃应乎天也。
彖传原文·雷山小过
小过,小者过而亨也。过以利贞,与时行也。柔得中,是以小事吉也。刚失位而不中,是以不可大事也。有飞鸟之象焉,飞鸟遗之音,不宜上宜下大吉,上逆而下顺也。
彖传原文·火水既济
既济亨,小者亨也。利贞,刚柔正而位当也。初吉,柔得中也。终止则乱,其道穷也。
彖传原文·水火未济
未济亨,柔得中也。小狐汔济,未出中也。濡其尾,无攸利,不续终也。虽不当位,刚柔应也。
(彖传全文终)
彖传译文说明
彖辞(彖传)原文较难理解,多以“当位、不当位”,“刚柔相宜”来说明卦辞意义,而这种解释需具备一定易经基础知识。
倘若单纯按原文直译,则会感觉言不达意,因此东生老师并未将直译内容放置于此,对学习易经有兴趣的朋友,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yiludacheng(或搜索 易路大诚 ),循序渐进的学习、理解彖传。
当下所流行的《易经全文完整版》是把彖传按对应的卦,拆分放入经文之中,由于经文与彖传作者不同、时代不同,放在一起解释起来不伦不类,因此东生老师把彖传原文单独一篇附录于此,大家可以先熟读而后解其意。
郭和杰:彖传研究 彖传解经特色
《彖传》对经文的解释是相当全面而有层次的。虽然每一卦的解释方式不尽相同,但大致来说,从经文的基本卦义、字义,到卦的产生,卦爻的时义,全都涵盖,融合为一。其解经,可谓义理与卦爻象兼容并蓄。
《彖传》也是十翼中真正能够在象与义上会通内外的一传。当中的关键在于“主爻”的概念。主爻一方面可用以诠释六十四卦从何而来,让六十四卦的关系紧密相连,有如一个流转不息的有机体。也让学易者可以纲举目张的掌握六十四卦个别的卦义。
本文目的在于剖析《彖传》中解经的一些方法学,并深入隐藏在后的逻辑规则,帮助读者阅读《彖传》时能够融会贯通。
彖传:言意象的融合
通行的《周易》,将《彖传》与《象传》同附于经文的卦辞下。两传都是在注解六十四卦每卦的卦义,但《彖传》还会另外解释卦辞的义理,因此其注解六十四卦,较《象传》更为博大精深。
王弼〈明彖〉如此评论《彖传》:“统论一卦之体,明其所由之主者也。”“故举卦之名,义有主矣。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”
意思大概是说,《彖传》内容专门在统论一整卦的卦体,说明每一卦的主爻从何而来。要了解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卦义,首先要举出卦名,再看卦辞。但要能够真正掌握卦义,甚至进一步了解六爻变化的法则与纲要,那么再读彖传,大概就能掌握过半。
十翼中,诠释卦义者很多,如《序卦》和《象传》。另外《杂卦》及《系辞》也有一些零星记载。在卦义的诠释上,《彖传》偶尔也和《杂卦》与《序卦》一样,会以非常精简的文字做说明。
例如需卦说:“需,须也。”须是等待的意思。
但与《杂卦》和《序卦》很不一样的是,《彖传》经常会另外再提出卦象的说明,或者以上下二体的八卦卦象,或者以主爻的特性来阐释卦义,这在十翼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。
虽然《大象传》也以上下二体注解卦义,但是通常只是卦象的直述,再加上君子从卦象所得的启示、励志,并不是以卦象来分析卦义与经文。
例如需卦《彖传》说:“需,须也,险在前也。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。”险在前,刚健不陷,这是以卦象来分析为何需是等待(须)的意思。
我们再以渐卦的注解来比较各传在解释卦义上的不同风格:
《杂卦》:渐,女归待男行也。
《象传》:山上有木,渐,君子以居贤德善俗。
《序卦》:物不可以终止,故受之以渐,渐者进也。进必有所归,故受之以归妹。
《彖传》:渐之进也,女归吉也。进得位,往有功也,进以正,可以正邦也。其位刚得中也。止而巽,动不穷也。
相较于《杂卦》与《象传》的点状说明,《序卦》是以线性叙述方式串接前后卦之间的关系。但《彖传》显然是更有层次的全面性注解。
细加研究就会发现到《彖传》的含弘广大,言简意赅:
渐之进也,女归吉也:阐释说明卦义。
进得位,往有功也,进以正,可以正邦也:说明渐卦如何产生而来,主爻如何产生,主爻的爻位变化如何决定渐卦的卦义与时机。说明渐卦为什么是一个往而有功之卦。进得位、进以正,指的是主爻六四,从否卦六三前进至六四而得位。最后还以上下体的卦象卦德来说明“渐之进”是怎么个进法。卦变让渐卦与乾元和坤元,以及六十四卦产生了有机的关联。
其位刚得中也:以九五治卦主爻说明卦义。
止而巽,动不穷也:以上下二体卦象的卦德说明为何渐卦可以动不穷。
《彖传》对于一卦卦义的阐释,不只告诉你这卦是什么,还会深入到卦象及爻象,说明为什么。这也是十翼当中唯一真正能够统合言、意、象而阐释卦义的一传。
彖传:时义
《彖传》在卦义的阐释上还有一特点:特别重时义。
乾卦就说:“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”
孟子对于孔子的评价,可以说是乾卦《彖传》这段文字的最佳注解:
可以速而速,可以久而久,可以处而处,可以仕而仕,孔子也。
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。始条理者,智之事也;终条理者,圣之事也。智,譬则巧也;圣,譬则力也。由射于百步之外也,其至,尔力也;其中,非尔力也。
就自然,也就是天道面来讲,时指的是时间,与空间共同构成世界的另一维度。人对时间的认识来自于对天体运转的观察,由此得到了规则、秩序的观念。
就人文面,也就是人道来讲,所谓的时,大致上指的是人在正确时间,做正确的事,也就是行为之合宜。因为这样的行为合宜,符合天道所展示出的规则与秩序。正所谓“易为君子谋”,“时义”正是要指导君子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,以臻通达权变而合于天道。
时义除了在修身处世上的道德指导意义之外,在《周易》当然也有卦象和卦义的基础。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《彖传》正是透过《周易》的卦爻象,以及卦辞在阐述一套符合天人合一理想的的道德内含,这个道德内含则是从时义与中庸上体现。
《彖传》直接以“时行”、“时义”、“时用”、“…之时”来赞叹的就有十几卦之多:
彖传:时行
大有:应乎天而时行
遯:刚当位而应,与时行也
艮:止也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
小过:小者过而亨也,过以利贞,与时行也。
时义
豫之时义大矣哉
随时之义大矣哉
遯之时义大矣哉
姤之时义大矣哉
旅之时义大矣哉
时
颐之时大矣哉
大过之时大矣哉
解之时大矣哉
革之时大矣哉
时用
险之时用大矣哉
睽之时用大矣哉
蹇之时用大矣哉
王弼《周易略例》两篇关于《彖传》的论文,就以时义在诠释彖传。〈明爻通变〉说:“是故卦以存时,爻以示变。”〈明卦适变通爻〉:“夫卦者时也,爻者适时之变者也。”“一时之制,可反而用也;一时之吉,可反而凶也。”
对于《彖传》时义的阐述,王弼可谓经典。
依王弼意思,卦是“时间”,而爻是顺应时间的相对应变化。或者也可说是“时机”问题:每卦都藏有不一样的时机,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为吉,反之为凶。
例如,明夷卦是乱世昏暗的局势,那么应当是以晦暗为用,相反的例子是丰卦,应当是以光大为宜。比卦和复卦都需要争先,越早越快越好。而乾卦和大壮则反而不宜抢锋头,宜三思而后行。
这样的趋时原则有两种含义:
一是当你筮得某卦时,做行为指导。如得明夷卦 当低调,韬光养晦,明哲保身。丰卦 宜高调,遯卦 当远离事非。
二是在卦爻象的层次上,利用爻与卦的时机变化来判断六爻关系。
《系辞传》为六位提供了一个吉凶架构:初难定,二多誉,三多凶,四多惧,五多功,上易知。另外《彖》、《象》两传的承乘比应法则也可能决定每一爻的吉凶。“趋时”可以说是对各种爻象所提出的优先原则,这个原则对于一爻的吉凶具有比其他爻象更高的影响力与优先性,甚至具决定性。
但问题是,六十四卦的“时机”是从何而来?怎么决定的?
这与后文所要谈论的主爻息息相关。
此外,李光地《周易折中》为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的“时”分为四类,可供参考:
消息盈虚之谓时,泰、否、剥、复之类是也。又有指事言者,讼、师、噬嗑、颐之类是也。又有以理言者,履、谦、咸、恒之类是也。又有以象言者,井、鼎之类是也。四者皆谓之时。
彖传:中庸
儒家相当重视中庸思想,学界普遍认为中庸思想源自于易经。
的确在十翼的传统里是相当种视中庸的,《彖传》当然也不例外。《系辞传》讲六位,“二多誉”、“五多功”,因为两爻分居上下卦的中间。
而对于二、五两个爻,《彖传》也是以刚中、柔中(柔得中)、中正来赞叹。而如果主爻落在中爻时,也会意味着吉相。
彖传:卦德
十翼中,用上下二体卦象来解释六十四卦的,除了《彖传》还有《大象传》,但两者的注解逻辑与方法有些不同,取象也不一样。
虽然《说卦传》对于八卦的阐述最为丰富,但多只是资料性的陈述。至于八卦卦象该如何应用,只有在《大象》与《彖传》可以看到比较多的实证。
《大象传》为典型的“易为君子谋”,八卦取象有明说者,有暗喻者。明说者在每一卦注解的开头,先说卦象,再说卦名。该段的取象以典型的自然现象为主,例如:乾为天,坤为地,震为雷,巽为风,坎为水,离为火,艮为山,兑为泽。其中坎卦有时还会因上下卦不同而有不同取象,上卦取象为云,下卦取象为水。例如需卦说云上于天。
暗喻者,其取象暗藏在“君子以…”之下的文字中。象传撰写体例,在卦名之后为君子励志之言,多数言“君子以…”,凡53次。另有“先王以…”,共7次。“后以…”,共3次。并分别有一次的“大人以…”和“上以…”。该类取象需要对象传有深入的研究及比对,其取象也较为复杂。
例如,我们比对噬嗑、丰、贲、旅等卦可以归纳出,《大象传》以离为狱(刑罚概念的狱,不是监狱的狱),遇到震为用狱,遇到艮为停狱。
相较之下《彖传》的上下二体八卦取象较广,《大象传》的自然现象取象《彖传》也常用,甚至经常会有完全一样的情况。但差别在于坎卦《彖传》并不分上下,皆取水象,但《大象传》会有上下卦的不同取象。例如,屯卦和解卦《大象传》分别说“云雷,屯”和“雷雨作,解”。而《彖传》中屯卦则说“雷雨之动满盈”,解卦说“天地解而雷雨作”。
以下是《彖传》八卦卦象的一些例子:
自然现象
屯:雷雨之动,满盈。
蒙:山下有险。
需:须也,险在前也。
恒:久也。刚上而柔下,雷风相与
晋:进也。明出地上
明夷:明入地中。
睽:火动而上,泽动而下
革:水火相息
男女
咸:男下女,是以亨,利贞,取女吉也。
睽:二女同居,其志不同行
革:二女同居,其志不相得
除此之外还有后来宋明儒所谓的“卦德”,而这也是《彖传》以八卦来解经时,最为特殊之处。
“卦德”指的是八卦的德性,大致上就是《说卦传》记载的这一段:
乾健也,坤顺也,震动也,巽入也,坎陷也,离丽也,艮止也,兑说也。
不过落实于《彖传》来看,还是有些差异。例如坎卦常以险称之,但似乎《彖》传在运用坎象时也有内外之分别,在内时可能取的是《说卦传》说的“坎陷也”,但在外时,则是“不陷”,盖因坎之真正坎陷的位置在内卦,在外反而是“不陷”之象,例如需卦说“刚健而不陷”。甚至有时候坎在外时判断为“有功”。
而巽卦经常只说是巽,但揣测全《彖》意思,巽应当通《说卦传》讲的“巽入也”。
《彖传》讲的卦德和《大象传》的注解有异曲同功之妙,经常都是充满正向能量的君子励志之言。但与《大象传》很大的不同点在于,《彖传》提出卦德的上下二体卦象,经常都是要用以解说卦名或卦义。
彖传:内外、来往
两千年来,象数派用八卦卦象在解释经文时,一直缺乏一种观念:内外卦的卦象差异。
周易六十四卦,每卦都有上卦及下卦,上卦又称外,下卦又称内。既然卦分内外,那么八卦在内在外时,当有不一样的意义。
事实上《大象传》与《彖传》以八卦在解经时,隐隐都有内外卦卦象会不同的观念,只不过不是很明确。但相较之下,《彖传》的内外卦取象的分别有更为清楚一些,而且也已开始产生一些与内外卦相关的卦象原理,像是卦象的交易原则,还有来往。
《大象传》会因内外卦不同而有不同取象的最大例证是坎卦,当坎卦在外时取的比较是云象,而在内时则取水象。例如,需卦说「云上于天」,讼卦「天与水违行」。屯卦说「云雷屯」,蒙卦说「山下出泉」。不过在师和比两卦则又全都取水象。
在《彖传》,坎无论在内或在外都会取水象,但是解读吉凶时似乎会有不一样的意义。例如,需卦坎在外说「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」,又说「利涉大川,往有功也」。讼卦坎在内则说:「不利涉大川,入于渊也」。
以卦分内外而建立的交易原则,最显著的例子当属泰否两卦,泰:「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。」否:「大往小来,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,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。」
卦分内外之后,进一步的有来往的问题。就卦来看,在内即是来,在外是往。泰卦小往大来,否卦大往小来之属。
但《彖传》的来往,多是在爻的层次上来说,例如随卦「刚来下柔」讲的是初九从泰卦上九跑到最初爻。
彖传:阴阳刚柔
《庄子天下篇》:“易以道阴阳。”这也成为后世对《周易》的定义。《易经》几乎等同于阴阳之学。
但细查《周易》经文,完全没有任何阴阳思想。当代考古的一些证据更证明了,《周易》最早的画卦方式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阴阳符号,而是以数字符号。正所谓“筮者数也”(按:《周易》属于占筮之法)。
阴阳思想与易经的结合,应该始于战国,成于汉代。再就十翼来看,《系辞传》对于阴阳有较为明确的阐释之外,《文言》、《彖传》,都只有零星提到阴阳二字,但《彖传》所提到的阴阳,恐怕也不是后来的阴阳义。
《彖传》提到阴阳的有两处:泰卦“内阳而外阴”及否卦“内阴而外阳”。两卦的阴阳指的应该分别是乾卦与坤卦,而不是后世所说的阳爻与阴爻。这样的称呼法,在战国中期的《清华简筮法》就已出现,“作于阳内于阴”,阳与阴指的也是乾卦与坤卦。
《彖传》与后世阴阳思想最为相近的应该是刚柔,凡是阳爻《彖》传都称刚,阴爻都称柔。
例如旅卦《彖传》:“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,止而丽乎明,是以小亨。”随卦:“刚来而下柔,动而说,随。大亨,贞,无咎,而天下随时,随时之义大矣哉。”
这两卦分别以主爻为柔为刚来注解“小亨”和“元亨”。
同时彖传也有阳刚为大为君子,阴柔为小为小人的观念。最显著的例子是泰否两卦,不过这两卦所言的大小与君子小人,只是顺着经文而来。这里所要提的比较是刚柔与大小的关联。
但直接说《彖传》不具阴阳思想也不尽正确。或者换另一种说法比较好:《彖传》可以说是“前阴阳”时代的一本书。该书处于《周易》从筮数思想转为阴阳的一个关键时期。当时开始用一种近似后来阴阳的符号观念(刚柔)来解释《周易》。
而《系辞传》所编纂收入资料的时代跨度可能相当大,含盖了一些以阴阳来解释《周易》的资料,这类型的资料,年代上是较晚的。最早在战国中期,最晚可能在汉代文景前后。
彖传:主爻
彖传最精采的地方在于其丰富多变的爻象诠释,这是其他十翼所无的。
十翼谈爻象的传有很多,但多数都是平铺静态式的阐述。
例如,《系辞传》讲六爻位置(六位)最经典的一段:
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若夫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二与四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,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,其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。三与五同功而异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其柔危,其刚胜邪。
《象传》有承乘比应,当位得中等爻象。
《彖传》虽然主要在注解卦辞,但也兼及爻象。
以主爻来阐释卦象与经文的卦辞,是《彖传》独一无二的特色。也因为主爻的概念,而让爻与卦,爻与爻,甚至六十四卦之间,都产生了关联,让六十四卦变成一个彼此息息相关的有机体,而不是个别独立的卦象符号。
王弼在〈明彖〉对主爻多所阐释,但多数在谈论主爻之哲学意义。相较之下,清朝李光地的“双主爻”说对于《彖传》分析较为精确。主爻分两类,一是治理整卦的主爻,二是成卦的主爻。此说见于《周易折中》:
凡所谓卦主者,有成卦之主焉,有主卦之主焉。成卦之主则卦之所由以成者,无论位之高下,德之善恶,若卦义因之而起,则皆得为卦主也。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时得位者为之,故取于五位者为多,而他爻亦间取焉。其成卦之主即为主卦之主者,必其德之善而兼得时位者也,其成卦之主不得为主卦之主者,必其德与时位参错而不相当者也。大抵其说皆具于夫子之《彖传》,当逐卦分别观之。
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,则是一主也。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,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。或其成卦者兼取两爻,则两爻又皆为卦主矣。或其成卦者兼取两象,则两象之两爻又皆为卦主矣。亦当逐卦分别观之。
治卦主爻最常见的多是九五或六五,因为五是永远的君位。成卦主爻则是决定每一卦如何生成的爻,例如复卦是由于初九阳爻之归来,初九就是复卦成卦主爻。
相较之下,成卦之主爻往往对于一卦的卦义与“时义”比较具决定性,而这也是《彖传》诠释周易六十四卦的一种特殊方式。
但何谓成卦主爻?六十四卦都是怎么来的?
乾卦《彖传》这么说:
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云行雨施,品物流形,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大和,乃利贞。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
彖传以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”、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”来赞叹乾坤两卦,其余六十二卦就没有“元”字,这是因为乾坤乃造物之始,生物之母,其他卦则都是由乾坤二元所演生而来。
中国自古就以“万物”来指涉世界的所有生命与现象,这样的传统很可能源自于易经。所谓生生之谓易,易道的生生之德讲的就是乾道生生,这个创生能力以卦象符号来表现就是《彖传》讲的“云形雨施”,产生了六十四卦。就揲蓍之策数来计算,六十四卦为11520策,合万物之数。这也是《系辞大衍章》说的:“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”
而这个造物之始的机关,则在于旁通,《文言传》说的“六爻发挥,旁通情也”。而旁通的作用,正如乾卦《彖传》开宗明义讲的,是乾元云行雨施的历程。
但单从旁通并无法产生全部的六十四卦。再仔细深入探索全彖之后,可将六十四卦的“成卦”分为三大类:
一、旁通:卦直接由乾元和坤元的阴阳交换而来。而这也是乾坤产生其他卦的启始历程。旁通的爻可能为一,可能为二,最多为三,成既济或未济。
二、消息:由阴阳的消长而来,而阴阳消长的每一阶段,可进一步“卦变”产生其他卦。这是从旁通到卦变的桥接历程。
三、卦变:无法由乾坤旁通而来者,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之下,会以卦变来生成。
王弼〈明象〉以“以寡治众”和“以静制动”阐释《彖传》主爻犯了两大错误。
一是把中爻理解为静,这是以老子思想曲解了《彖传》的“时中”。
二则是在表象、结果上看主爻,因此治卦与成卦主爻混淆不清。主爻是让六十四卦产生内、外在关联的关键,王弼未能看到这层关联,因为他无法说明主爻从何而来。
例如,从“以寡治众”上来看,复卦的初九,一个阳爻会治理五个阴爻,这没什么大问题,但这只是就结果上来看。但关于“复卦这个阳爻从何而来”这个问题,王弼是难以回答的。传统以为彖传是以阴阳消息来诠释复卦初九从何而来的问题。但现在我们发现到,这一阳爻很可能是乾坤旁通而来,乾元至坤体,坤体受阳,一阳至地下,生机藏地中。
王弼在〈明象〉一文里面批评汉易:“互体不足,遂及卦变,变又不足,推致五行。一失其原,巧喻弥甚。”
这段话对于“推致五行”还有总体“一失其原,巧喻弥甚”的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。
但对于卦变还有汉易重视卦象的评断,就有失公允了。汉易卦变,正是要回答每一卦的成卦主爻从何而来的问题。而周易的写成,正是本于象。王弼讲得意忘象是正确的,但不该还没得象得意就忘象了。基本上,王弼的象只有阴阳爻象,完全没有汉易中的八卦卦象,还有诸如卦变这一类的象。
例如,复卦的初九,汉易中有十二消息卦的阴阳消长之理告诉你,这是乾坤消息而来。而我们去印证《彖传》,还有经文,这种阴阳消息之理是存在的。
卦变则是后来的再发现,朱熹易学之所以注重卦变图,想来朱子必定也看出了《彖传》中的这个宇宙生成模型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易学界 » 易传(十翼):彖传原文及译文,彖辞全文白话文